发布日期:2023.03.01
上海电气事件的三个反思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1-08-18 22:40
上海电气事件已经牵扯到15家上市公司,还有若干国企和人员,给市场很大的想象空间,背后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短期看已经不清晰了,背后一定会有大瓜出现。
几种猜想,你信哪个?一是大阴谋论。经过几年构建的虚假故事;二是资本玩法。通过股东身份掏空上市公司资金;三是贸易融资,只是资金链断裂。
我们暂且从贸易融资的角度来理解,从应收账款的拖欠到应收账款背后故事;从预付100%到预收10%。有钱不给,纠纷在哪儿?企业产品和服务能力问题,如何增加核心竞争力。如果牵出第三方,如供应商供货的问题,要关注的是预付、预收和应收款比对。不幸的是案例正好套在了复杂的圈套里,应收款、预付款、预收款,客户、供应商、中间商、资金方、大股东借款、甚至是潜在实际控制人等等,纠缠在一起。纵观事件,需要反思得很多:
反思一:资本市场在胁迫上市公司做资金方?
在这些过程中,上市公司是如何沦为出资方的,而且价值仅仅在于出资。出资逻辑在于,假如有一个可信赖的央企或国企,要买一些所谓的专网设备等等,就是市场上买不到的设备,但有央企需要这样的设备,收到10%的预收款,100%的预付款给供应方,中间人提供指定的供货方,上市公司就是资金提供方,上市公司为什么愿意做这样的事?
逻辑底气来自于上市公司本身很有钱,主营业务没有办法支撑业绩的增长。这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沦为资金方,近15家上市公司同时沦为资金方,同时用资金去买业绩,同时用资金进行市值管理,那么问题在哪儿?和我们的资本市场的制度是不是有关系。
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压力,导致上市公司的行为是扭曲的。案例中各上市公司共有的特性是,都处于业绩增长的困难期,都在渴望有新的增长点,同时都希望可以投机取巧。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需求这样情况的上市公司还不止这些。
反思二:神秘公司神秘人神秘力量?
案例中几个神秘一直贯穿始终,一是“专网通信”虚实难辨。二是国企真假难辨,三是神秘人物,神秘关系。正是这些神秘打破了一般的透明的商业逻辑。
表象上推理上市公司,第一判定风险是比较小的。因为上面有大的国企央企还有神秘的业务和神秘的关系;第二正好有需要的东西-业绩,比如几个亿的销售收入,几千万元的利润,通过资金的优势,轻松完成市值压力和业绩任务。第三有央企国企在信用背书,神秘的力量支撑着无形的信用。神秘在支撑着故事的开头和发展。
反思三:金融市场需要上市公司做做资金方来补充吗?
融资应该是金融系统事情,金融系统不能解决融资问题,融资不畅就会想其他办法,引入融资性贸易。融资应该在哪个环节完成,金融如何支持真实背景的业务,为什么正常的业务,包括供应链金融应做到的业务环节都不能在单纯的金融市场得到满足,需要贸易融资或上市公司作为资金方的介入?我们的金融体系怎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几种猜想,你信哪个?一是大阴谋论。经过几年构建的虚假故事;二是资本玩法。通过股东身份掏空上市公司资金;三是贸易融资,只是资金链断裂。
我们暂且从贸易融资的角度来理解,从应收账款的拖欠到应收账款背后故事;从预付100%到预收10%。有钱不给,纠纷在哪儿?企业产品和服务能力问题,如何增加核心竞争力。如果牵出第三方,如供应商供货的问题,要关注的是预付、预收和应收款比对。不幸的是案例正好套在了复杂的圈套里,应收款、预付款、预收款,客户、供应商、中间商、资金方、大股东借款、甚至是潜在实际控制人等等,纠缠在一起。纵观事件,需要反思得很多:
反思一:资本市场在胁迫上市公司做资金方?
在这些过程中,上市公司是如何沦为出资方的,而且价值仅仅在于出资。出资逻辑在于,假如有一个可信赖的央企或国企,要买一些所谓的专网设备等等,就是市场上买不到的设备,但有央企需要这样的设备,收到10%的预收款,100%的预付款给供应方,中间人提供指定的供货方,上市公司就是资金提供方,上市公司为什么愿意做这样的事?
逻辑底气来自于上市公司本身很有钱,主营业务没有办法支撑业绩的增长。这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沦为资金方,近15家上市公司同时沦为资金方,同时用资金去买业绩,同时用资金进行市值管理,那么问题在哪儿?和我们的资本市场的制度是不是有关系。
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压力,导致上市公司的行为是扭曲的。案例中各上市公司共有的特性是,都处于业绩增长的困难期,都在渴望有新的增长点,同时都希望可以投机取巧。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需求这样情况的上市公司还不止这些。
反思二:神秘公司神秘人神秘力量?
案例中几个神秘一直贯穿始终,一是“专网通信”虚实难辨。二是国企真假难辨,三是神秘人物,神秘关系。正是这些神秘打破了一般的透明的商业逻辑。
表象上推理上市公司,第一判定风险是比较小的。因为上面有大的国企央企还有神秘的业务和神秘的关系;第二正好有需要的东西-业绩,比如几个亿的销售收入,几千万元的利润,通过资金的优势,轻松完成市值压力和业绩任务。第三有央企国企在信用背书,神秘的力量支撑着无形的信用。神秘在支撑着故事的开头和发展。
反思三:金融市场需要上市公司做做资金方来补充吗?
融资应该是金融系统事情,金融系统不能解决融资问题,融资不畅就会想其他办法,引入融资性贸易。融资应该在哪个环节完成,金融如何支持真实背景的业务,为什么正常的业务,包括供应链金融应做到的业务环节都不能在单纯的金融市场得到满足,需要贸易融资或上市公司作为资金方的介入?我们的金融体系怎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