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拉闸限电”,房地产调控可能会前功尽弃
发布日期:2021-09-26 10:34
若不“拉闸限电”,房地产调控可能会前功尽弃


一、拉闸限电,由“能耗双控”引起。

单点单线条理解和解读:“能耗双控”与“双碳”目标管理

直接关联关系:拉闸限电与“能耗双控”政策实施有关。而“能耗双控”,是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重要管控手段。

能耗双控,是指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经济产值对应的能源消耗量。其中,能源消耗总量,是指一定时间内因生产活动产生的能源消费的总量。单位经济产值对应的能源消耗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与产生能源消耗总量的比值。

“双碳”,是指“碳中和”和“碳达峰”。碳,指二氧化碳。“中和”,就是在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如何采取措施减少一些,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减少达到一种平衡。达峰,就是达到峰值,开始下降。

2020年9月,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根据国家发改委8月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浙江、河南、甘肃、四川、安徽、贵州、山西、黑龙江、辽宁、江西10个省上半年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

为对以上点名地区进行“能耗双控”管理,进入9月份以来,开始实施“拉闸限电”管理措施。

二、 无效生产,是导致拉闸限电的主要原因

延伸理解:当前背景下,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消费指数严重背离,弊大于利,不得已而为之。

大宗商品涨价和原材涨价,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延续至今,在国内经济指标的数据表现为生产资料指数(PPI)快速上涨,而消费指数(CPI)长期维持低位,两者形成较大差距,经济学上成为反向剪刀差。经济学者认为,PPI和CPI 的剪刀差,反映出市场可能发生以下三种可能:

(一)原材料市场和消费市场两头在外导致,“薅社会主义羊毛”。

即当前生产资料价格高涨,是由于进口导致,在大宗商品上,我们不具备定价权。同时,由于当前主要需求也发生在国外,导致出口增加,商品虽然涨价,但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小,导致国内PPI并没有较大反应。

生产资料和消费市场两头在外,在当前疫情之下,中国开足马力搞生产,简直是在“薅社会主义羊毛”。国内为了刺激复工复产,实施了大量的减税政策、利率优惠和扶持政策,如果生产的大量消费品,终端市场不在国内,而发生在国外,这是赤裸裸为他人做嫁衣的行为。显然,是不合适的。更不要提,大家普遍担忧的长期生产波动导致的产能过剩等更长远的问题。

(二)上下游企业垄断程度和资本属性不同导致,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生产资料作为上游企业,多由国有企业主导,价格上涨可能由投资和债务驱动,可能会最终形成的无效资产较多,并不利于经济的有效发展。

提供终端消费品的,作为为下游企业,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集中度较低,既不具有海外市场定价权,也不具有国内市场定价权,且国内市场因贫富差距扩大,疫情影响等因素,担心因消费品涨价会造成销量的进一步下滑。因此,消费品市场价格始终保持低位运行。

上下游企业的垄断地位差异,还有可能进一步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也有必要对上游生产资料企业进行一定限制和管控。

(三)经济传导的时滞效应,带来国内通胀压力。

生产资料的涨价,最终必然导致消费品的涨价,只不过这个周期的长短,取决于经济的循环路径和循环时间,如果是国内单一市场情况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传导至消费品的时间相对简单。而如今在双循环经济下,尤其是本轮生产资料及终端产品以海外市场情况下,传导的方式与直接价格传导不同,最终会以消化货币的方式进行传导。

出口额的快速增长,将导致需要在国内结汇的人民币资金快速增长,也就是说国内面临被动发钞的金融压力,当外汇不断涌入,国内人民发行量不断上升,最终必然导致国内商品形成通胀压力。这个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

(四)假如通胀,容易让取得的房地产调控成果再次落空。

接第三点,如果形成国内通胀,必然带来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压力,好不容易建立的“稳预期”的市场信心,若再次被打破,“房住不炒”政策实施将遭遇阻力,房地产调控的难度也必将大幅度提高。

(以上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人所在公司立场及观点。本文仅为理论研究和分析,不对个人和企业投资决策构成投资决策建议。若引用本文论点及结论,须征得本人同意。)

新闻分类
最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