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发文,鼓励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怎么理解?
发布日期:2021-11-29 14:10
上观新闻        作者:刘远举       
11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表示,将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
鼓励就近居住、共同生活,是一件好事,应该得到良性的、积极的互动。
在中国快速进入老龄社会的当下,中国的抚养比正快速上升,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发布的报告《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预测,随着1950年代出生高峰队列陆续超出劳动年龄,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加速减少,而老年人口加速增长。到2032年,将会升到51%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工作人口,要养一个老人。此后,直到2060年之前,老年抚养比将一直保持上升状态。
在这个前提下,大包大揽式的“国家来养老”,即便可以实现,限于现实国情,也注定是低水平的。一定要求高水平的国家养老,是不现实的,即便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地,也是倒逼不出来的,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实际上,从更大范围看,福利主义的国家养老,会造成道德风险,抑制生育,最终在逻辑上也是走不通的。
所以,子女承担养老,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趋势。国家的政策应对此予以鼓励支持,并给出切实有效的支撑。
就近居住、共同生活,对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有极大提升。
首先,有子女的照顾,老人的生活条件会更好。老人与子女天各一方,缺乏照顾,生活质量、寿命肯定会下降的。会直接影响到平均寿命,虽然某种程度上,这能减缓老龄化的影响,但却是一种不动声色的系统性弃老。
其次,天伦亲情也很重要。中国人讲究四世同堂,老人与年轻人一起生活,情感上有更多满足,社会功能的衰退更慢,这都是健康晚年的重要因素。
从中国人口迁移的规律看,子女的工作、经济收入、生活,孙辈都在大城市了,很难离开,所谓鼓励老人就近居住,就是鼓励老人搬到城里,搬到大城市。大城市生活不易,老人来了需要增加住房、城市里的养老院也更贵,的确不容易。很多人往往是有心无力。那么,阶梯电价、土地供应、住房政策、容积率政策、医保跨省政策、房地产税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就可以消除一些障碍,帮助中年子女达成让老人搬到自己身边的愿望。
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与住房政策。最极端的情况,两边4个老人,再加上3个孩子,中间是中年夫妻,一共9个人,这就需要很大的房子。而且,不仅仅是面积上,更对户型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适合养老的低容积率住宅,甚至别墅,就是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即便没有那么极端,一对夫妻,两个老人,两个孩子,六口之家的住房需求,与三口之家,无论是户型需求、还是面积需求,都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就涉及到从土地、到住房、到阶梯电价,乃至尚未到来的房地产税政策的支持。
当然,就近居住概念,未必一定是一起住。就近的概念与集约化、规模化养老,并不矛盾,与国家福利政策支持,也就是所谓的“国家来养老”也不矛盾。即便国家来养老,住在子女所在城市的养老院对老人来说,也是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子女一年才能去看望一次的老人,在养老院会是什么样一个境况,无需多说。而就近住养老院,则需要有更便捷、覆盖面更广的医保跨省政策,这需要顶层政策支持。
当然,虽然说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生活是现实的,不少中年人未必想与父母同住,或者同一个城市。但无论如何,用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用政策解决他们的困难与挑战,是一个德政、善政,应该得到讨论、响应,促进其落实。
新闻分类
最新行业动态